面對 情緒失控 的孩子
不合孩子意,就開始大吼大叫,有時甚至還會打人,其實這些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無法清楚表達感受,才會有的宣洩情緒的方式。家長若以以牙還牙的方式是絕對行不通的;反思性傾聽註1才是正解,但怎麼運用呢?
註1反思性傾聽是一種溝通策略,包括兩個關鍵步驟。一種是嘗試理解說話者的想法,然後將該想法返回給說話者以確保其被正確理解。反思性傾聽是一種比更普遍的主動傾聽方法更具體的策略。
了解不當行為
不當行為大多源自於強烈情緒,孩子因無法清楚表達「感受」,才會藉由發脾氣反抗。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常急於做出反應,卻不解決助長這種行為的「感受」,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持續高漲。緩解孩子的動蕩情緒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情緒與行為的聯繫
最新的大腦研究有助於了解不當行為。當孩子們處於極端情緒時,他們被「管控情緒」的右腦掌管了,但家長通常用邏輯和理性的左腦回應。然而,孩子爆炸的那一刻左右腦是無法協同工作的,除非他們學會辨識情緒,左右腦才能一起工作。
反思性傾聽
父母要怎麼知道是什麼「感覺」助長了孩子的不當行為?試著設身處地的想想,是什麼感覺可能驅使孩子的不當行為,而非用邏輯、安慰或講大道理改變他的想法。運用反思性傾聽,了解孩子此刻感受,然後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便能緩解孩子的情緒,降低不當行為。
如何練習反思性傾聽?
你是否曾經跟正在生氣的孩子說:「用說的」?但這樣只會讓無法清楚表達的孩子因為不知道該用什麼詞更加惱怒。但若透過反思性傾聽,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假以時日,孩子便能累積豐富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對於自己種種狀態的理解、覺察跟接納,也是增強了孩子面對挑戰的韌性,以及從失敗中復原的力量,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
5個步驟讓您學會反思性傾聽:
擱置自己的情緒
暫時把自己的情緒和希望達成的目標放在一邊。
當家長試著與憤怒或挑釁的孩子溝通時,有時自己的情緒也會隨之高漲,或許是因為希望孩子沒有那麼糟糕而感到焦慮或內疚。問題在於,高漲的情緒會擾亂思維,導致衝動地做出反應,失去每一次溝通且可以幫助孩子的機會。
喘口氣
在處理孩子情緒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想像自己用雙手撿起你的憤怒、擔憂或失望,並將這種不舒服的情緒放在房間的一側。想像自己這樣做可以讓你頭腦清醒。如果你以後想要它回來,那些感覺仍在那。
專注傾聽
跟孩子談話時,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看著孩子並專心聽,適時地發出例如「嗯」、「哦」、「真的」、「天哪」等回應,這些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正在傾聽並且關心他們的感受。
注意肢體語言
聽到孩子不耐煩的語氣,或者他不想看你的眼睛,便知道有事情困擾著孩子,若當下孩子不想溝通,那麼你仍需要「傾聽」他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姿勢或手勢,靠著這些提示,傾聽他們的肢體語言,循序漸進地釐清困擾孩子的事情並從旁協助。
站在他這邊
禁止孩子吃掉所有糖果,可能讓孩子沮喪和憤怒甚至不想跟家長說話。這時若家長說:「如果是花椰菜對你不好,糖果對你有好處,不是很好嗎?」製造假象的希望,雖然無法成真,但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站在他們一邊。
反思性聆聽範例場景
- 當孩子抱怨他作業不會寫時,請不要說「這並不難、你可以做到」,而是說「一定是因為看起來太難了,你不想寫錯。」
- 如果跟孩子參加活動,孩子在你身邊閒逛,避免說:「不要只是站在這裡,快去玩啊」,試著說「你是不是不確定那些孩子想不想和你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