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

研究發現:我們小時候玩的許多遊戲,對於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及自我控制都有正面的影響。

許多家長第一次來啟端,會對啟端「一點也不像醫院治療所」的環境感到疑惑,看到孩子們在這裡開心地玩遊戲,甚至曾有家長直接認為我們的課程「只是在玩」。玩,真的只是「玩」嗎?

一個四歲的孩子 Lola 常常讓媽媽和保姆頭疼,她很難好好坐著、不聽指令、不斷去擾亂其他孩子做事。於是她的媽媽 Molly 為她報名參加了一項測試新型非藥物介入方案的研究,該研究的對象是針對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學齡前兒童。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Molly 和 Lola 學會了一起玩遊戲,主要是幾個新版本的老式遊戲,例如「老師說」和「鬼抓人」。Lola 對這幾個古老遊戲簡直著迷,直到一年後的今天,依然常常吵著要媽媽跟他玩。Molly 看著她的孩子如此興味盎然地不斷重複自發地玩著,同時孩子的專注力也悄悄地改善了。

Molly說:「她玩得那麼投入又開心,渾然不覺她從中學到多少東西。」

遊戲不只是遊戲

實際上這些遊戲是刻意設計的。在一份發表於《專注力障礙期刊》的有趣報告中,皇后學院的心理學家 Jeffrey M. Halperin 博士及其同事們表示,一個以玩幼兒遊戲為重點的方案有助於幼兒改善一系列「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和自我控制。這些執行功能對於學業成就的重要性比智商更高。

這個研究對於其他研究也有所貢獻,這些研究認為非電腦化的學習遊戲應該納入對於專注力缺失過動症(ADHD)的早期介入。此外,自律性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就。因此,這些遊戲可能比藥物治療更具有持久效益,因為藥物的效果在停藥後會消失;而遊戲帶來樂趣的特性,會讓孩子自發性地持續下去。

參與研究的杜克大學助理研究教授 David Rabiner 在他最近一期電子報中寫著:「這項研究令人振奮,也是這個領域非常需要的研究。」

在這個小型「驗證概念是否正確」的研究中,Halperin 博士及其同事在沒有對照組的情況下,招募並選擇了29名4至5歲的男孩和女孩,他們符合專注力缺失過動症(ADHD)的標準,但並未服用藥物。他們每週一次與孩子和家長進行小組會面,進行為期五週或更長的90分鐘的教學和遊戲練習,並討論出現的問題。這些家庭學習了幾種運動,Halperin 博士表示這些運動有助於培養關鍵的認知技能和運動控制,包括一些球類遊戲、在杯子下找到隱藏的糖果,以及進行口說練習,例如為野餐列出購物清單。父母承諾每天花半小時,每週六天,在家中進行這些遊戲,同時讓孩子進行有氧運動,例如立定跳和轉呼啦圈,並練習放鬆技巧。

在治療課程結束三個月後,父母和老師回報了專注力不足、過動和衝動行為都有顯著減少。老師還報告說,這些孩子的專注力缺失過動症(ADHD)症狀似乎減輕了。

同樣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都表示他們喜歡這個方案,Halperin 表示,這讓他感到他們會希望繼續玩這些遊戲。他認為關鍵在於遊戲本身具有內在的獎勵性——這意味著孩子們在玩遊戲時感到愉快,而不是被賄賂或強制要求來玩遊戲。研究人員保持了家庭對樂趣和靈活性的關注,以讓父母參與其中,同時保持孩子的參與意願。

近年來,對於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體驗需求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在多次調查中,幼兒園老師抱怨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屆比一屆差。然而,皇后學院的研究中仍有一個未解之謎,即該方案的哪些組成部分對改善行為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Halperin 懷疑「遊戲」是最具影響力的部分,但他表示,他正在進行一個擴大的雙盲臨床試驗,試圖縮小這個問題的範圍:其中一些家庭玩遊戲,而其他家庭只會得到教育和協助。這兩項研究都由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資助。

TEAMS

Halperin 博士的方法被稱為 TEAMS(Training Executive, Attention and Motor Skills),即訓練執行功能、專注力和運動技能。他在進行了二十多年關於專注力缺失過動症(ADHD)兒童的縱向研究後開發了這一方法。他的研究指出,兒童能夠透過遊戲(例如一些社交遊戲)逐步開發自己的大腦,讓大腦的運作更完善。他說:「我們的想法不是執行功能缺陷導致了 ADHD,而是改善這些功能可能有助於孩子補償缺失。」

TEAMS 研究並不是第一個探討遊戲對大腦的益處的研究。2007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展性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Adele Diamond 博士在一份關於幼兒計劃「Tools of the Mind」的論文中提到了這一點。這個計劃由兩位幼兒專家 Deborah Leong 博士和 Elena Bodrova 博士在科羅拉多州開發,使用了一套簡單的遊戲和練習來幫助4至5歲兒童發展技能。

所有這些學者共同的主題是,兒童的經驗和行為可以因「關係」而發生巨大變化。當然,父母的經驗和行為也會受到影響,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Halperin 研究中的父母是否因為與孩子玩得太開心,而忽視了可能曾被標記為「不良行為」的事情?

正如 Molly 所說:「有時我仍然對她不耐煩,但我現在意識到,她的很多行為是超出她的控制範圍的。」她認為改善兒童的 ADHD 症狀「主要取決於父母。你不能要求一個小孩改變。你必須改變你的看法和處理方式,這是一個很大的承諾。」

有目的的玩

Halperin 和他的夥伴們提供三個他們最喜愛的遊戲給家長參考。他們建議每天至少玩半小時,一週玩六天。這些遊戲好玩且略有競爭性,是深受大家接受且效果出色的遊戲:

娃娃說

目的:強化自我控制

玩法
家長和孩子各自拿一個娃娃,輪流用娃娃向對方下一個「肢體動作」指令。例如:「娃娃說:把手放到頭上!」或是「娃娃說:原地跳三下!」但如果指令沒有「娃娃說」,就要忽略不做動作。想要提高難度,可逐漸加快速度,甚至二人同時向對方娃娃下指令,同時要說出自己的指令並聽清楚對方的指令,難度就很高了。


記得寶藏在哪裡

目的:強化工作記憶

玩法
父母和孩子輪流在桌子上隨機一次一個放置倒置的不透明杯子(放越多個難度越高),每個杯子下面都藏著一個「寶藏」(例如一顆果凍糖、一顆球或一枚硬幣)。孩子和家長輪流每次翻開一個杯子,取出其中的寶藏,然後再把杯子蓋回原位,直到所有剩餘的寶藏都被找到為止。遊戲的好玩之處在於在尋找其他寶藏時,要盡量不要翻到空杯子。如果不小心翻到了空杯子,就必須把一個寶藏放回去杯子下面。孩子在下一輪中必須記住寶藏的新位置。


平衡球

目的:提高運動控制能力

玩法
這是改良版的「湯匙運蛋」。你們輪流用單手拿著一支湯匙乘著乒乓球走到房間的另一頭。如果想要更挑戰,加快走路的速度。

 

了解啟端 了解課程 預約諮詢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