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煩惱:我都沒有時間玩

台灣一句「 贏在起跑點 」的廣告詞,描述了多少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其實這樣的期待不是只有台灣的父母有。美國一位兒童職能治療師 Angela Hanscom 也寫出了她的經驗談:

 

我還記得我大女兒還沒入學前的那段日子。我記得那時候我竭盡一切所能地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多采多姿,希望在她正式入學之前培養一點優勢。我送她去一個很「學術」的托兒所——他們強調的是閱讀、寫字、和數學的預備課程。在家裡呢,我為她買特殊的拼圖、為她安排跟她同齡玩伴的共遊時間、每天晚上為她讀故事、報名音樂課程、送她去學跳舞、還開車帶她去參觀博物館。我跟一些朋友還另外開設「加強課程」,讓孩子們練習分類、顏色、數數、認識數字、字母,還有你絕對想像不到的:學「坐好」,我們覺得這個練習可以幫助孩子在進幼稚園之前做好預備。

 

就像許多一般的美國父母一樣,我也是滿腦子想要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只是,我所做的完全錯了。我女兒確實在之後學校的測驗中表現出高過平均值的學習技能,可是他並沒有學會那些在上學之前應該要練習到位的重要生活技能。當頭一棒敲醒我的是她的學校老師,有一天他來跟我說:「你女兒在學業上表現很好,我甚至可以說她在這些領域的表現超過我們所期待的。但是他在某些基本的社會技巧上卻有些困難,像是分享、或是跟同學輪流這樣的事。」其實我女兒的問題還不止於此,他還面對情緒控制的問題,他甚至無法自己一個人玩。

 

我在那個時候其實不了解,我女兒並不是唯一一個在這麼小年紀就面臨社交、感統之中掙扎的小孩,這個問題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幾年前,我去訪問一位德高望重的幼兒教育前輩,她在幼兒園服務超過40年,親眼見到這幾個世代的孩子在社交和體能發展上的下滑。

 

「孩子們就是變得不一樣啦。」她開門見山地說。當我請她進一步說明,她說:「他們越來越容易受挫,有時候連帽子掉地上都會哭。」她也觀察到孩子們越來越常從椅子上跌下來「一天至少跌倒三次。」還有越來越不專心、走動的時候常常會互撞,甚至撞牆。「這真的很奇怪,以前都沒有這種事的。」

 

她接著抱怨,雖然他們學校是一間高度開放式學習的學校,可是他們仍然感受到要減少遊戲時間的壓力,為要補足這些孩子們入學前需要預備好的學習技能。

 

各個研究報告不斷指出,幼兒在有意義的遊玩經驗中學習效果最佳,可是許多托育單位反而把遊戲式學習改變成學術式。有一位托育老師最近寫信給我:「我教學齡前幼兒,可是連這樣的工作都有給這些幼小的孩子加壓的壓力。最重要的是,老師們為要記錄並解釋孩子的行為而承受莫大的壓力,輕鬆好玩的遊戲環境已經沒了。我們只能在限制越來越多的工作環境中盡我們一己之力,做些真正為孩子們好的事。」

 

家長和老師們很努力地提供孩子們越來越規矩嚴謹的學習經驗(就像我以前做過的那樣),但是自由玩耍(尤其是戶外的)卻越來越不受重視。諷刺的是,唯有透過在戶外自由玩耍,孩子們才能建立許多基礎社交生活技能,這是他們在長大後要邁向成功所必須擁有的能力。

 

我們現在在談的是小於七歲的幼兒,就是傳統上稱為「學齡前」的年紀。在這個年齡層,孩子們應該要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吸取各種全身的多重感官經驗,來發展強壯的體格和心靈。這最好在戶外進行,這樣感官才能全面啟動,而幼小的身體才能接受各種變幻莫測的環境挑戰。

 

0~6歲的年紀不只遊戲是最佳的學習方式,還是一個關鍵的發展期。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大自然活動和遊戲經驗,他們在開始上學的階段就會顯得笨拙、不容易專注、無法控制情緒、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表現出社交方面的困難。我們看到孩子的童年漸漸浮現越來越多像是感覺、認知、動作協調的問題,部分的原因就是年幼的時候缺乏活動和出去玩的機會。

 

成人遇到問題浮現的自然反應是什麼?就是嘗試和處理,看能不能一開始就防止問題浮現。所以當孩子們進入小學,我們帶他們練習呼吸技巧、教他們應對技巧、辦社交技巧社團、利用特殊運動試圖「教」孩子們怎樣可以穩定、專注。

 

然而,這些技巧不應該是教出來的,這些應該是孩子們在幼兒時期,在自然的環境中,透過有意義的遊戲經驗發展出來的。

 

如果孩子們擁有足夠的機會,每天跟同伴在戶外遊戲,我們就不會需要教下一代特殊運動或是冥想技巧,他們在遊戲中可以自然發展出這些必要能力。他們不需要大人花費大量精力和金錢幫助他們,他們需要的就是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空間,和當一個小孩子的權利。

 

當我們聽到小孩子抱怨:「我好想玩!」「我都沒有時間玩!」時,可不可以把大人主導的學習經驗先放旁邊?學齡前幼兒要開始大玩特玩囉!

 

 

Photo by: Erik Przekop

了解啟端 了解課程 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