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是先天還是後天?

作者:艾米利亞娜.西蒙湯馬斯

同理心有「生理指紋」供識別及分析嗎?

由普渡大學佐伊.泰勒(Zoe Taylor)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珍妮.斯特拉爾(Jenny Stellar)帶領的兩組研究團隊皆發現答案或許就在迷走神經之中。這是人體腦神經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組神經,影響我們的語言、運動、消化,亦是自主神經分支中負責調節心臟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通常會把副交感神經視為自主神經中的「休息和消化」分支系統,是一條能在無意識下負責調節身體機能使得我們感到輕鬆、放鬆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又稱作「餵養和繁殖」分支,而近年來,社會心理學家芭芭拉.費德瑞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也為副交感神經貼上「照顧和支持」的標籤,她指出副交感神經同時也能促進社會參與和培養行為的功能。

 

這些為副交感神經所描述的功能性標籤—「休息和消化」、「餵養和繁殖」以及「照顧和支持」都與迷走神經有直接的關聯,甚至還發現它在副交感神經內,扮演著負責心臟和同理心運作的「促進者」的角色。

 

大約20年前,芝加哥大學的史蒂芬.波格斯(Stephen Porges)首倡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並指出迷走神經是驅動人類社會歸屬的基石—與他人建立信任、發展情感和合作方式的動機與行為。至此之後,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開始以迷走神經張力來測試它與社會歸屬行為之間的關聯,尤其是當呈現同情心、同理心和慈悲心行為時。

 

我們使用心電圖測量迷走神經張力的方法是:由於迷走神經能夠抑制心臟跳動的速度,因此正常人的平均靜止心率是保持在比較低的狀態;若是沒有迷走神經抑制的功能,我們心跳的速度足以致命。迷走神經的心跳刹車功能以循環的方式來控制心跳的速度,在我們呼氣時讓心跳慢下來,於吸氣時再讓心跳變快。正常人的平均迷走神經張力可以依照吸氣(心跳較快;迷走神經刹車較緩)及呼氣(心跳較慢;迷走神經刹車較多)時,心率之間的差別而數值化—這樣的測量稱做呼吸竇性心律不整(RSA,這名稱像是病症,但其實是描述心博配合呼吸的快慢變化,是正常現象),是最常用來測量整體迷走神經張力的方法。

 

這兩份新的研究提倡了迷走神經有可能是發展同理行為以及日常同理經驗的關鍵,以此論點延伸了波格斯教授的研究成果。

 

普渡大學佐伊.泰勒(Zoe Taylor)的團隊邀請了幾組家庭來到實驗室,並錄製了3歲半孩童玩拼圖以及與他們父母互動6分鐘的影片。研究者觀看影片後將各組父母表現出的溫暖、敏銳及引導孩子的方式紀錄下來。在同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孩童身上放上心電圖電極以便測試迷走神經張力,並請孩童觀賞兩個短片:一個為普通的短片,另一個則是播放在哭的嬰兒,試圖誘出他們的同情心。

 

一年過後,研究人員將這幾位孩童帶回到實驗室來觀察他們「主動控制」的能力,意即能夠專注於完成任務的能力,而這些任務用於測試孩子解決問題、精細動作協調、以及表達性詞彙和接收性詞彙的技巧,並將任務結果與父母和老師做與孩童相關的問卷來比較。最後,當這些孩童6、7歲時,研究團隊從父母與老師那裡收集了與孩童同情心程度相關的資料。

 

分析所有資料後,研究團隊發現在孩童3歲的時候,父母照顧孩童時若較溫暖、敏銳且引導並檢視孩童行為,則可預測孩子一年後能有較高的專注力,因為迷走神經張力大大影響著專注力的提升。而這些孩童到了6、7歲時也較有同情心。於3歲時測出迷走神經張力的孩童也可預測出於3、4年後較有同情心。

 

同時這些資料也顯示出,溫暖、敏銳、持續引導且檢視孩子的父母能夠培養出情緒穩定和專注力高的孩子,而擁有高度迷走神經張力的孩童也比較能夠掌握這些技能,也就使得這些孩子長大後較能夠對他人展現出同理心。

 

柏克萊分校的珍妮.斯特拉爾(Jenny Stellar)的團隊則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他們測量了成人感受同理心時的迷走神經張力。柏克萊團隊特別想了解的是,在歷經一件應產生同情心的經驗時,迷走神經張力是否會增加,換句話說,迷走神經是否在這個時候於神經系統內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在接連的四個研究中,研究人員邀請大學生來到實驗室,為他們裝上心電感測器,然後讓他們看一部影片,影片內容為同齡朋友描述家人死亡的感受,或者是一串受苦者的照片(例如飽受飢餓的孩童),或是在聖約狄醫院(St. Jude’s Hospital)治療癌症的孩童。另一對照組則觀看一部很枯燥的影片(一個男人在蓋圍欄)、令人感到自豪的照片,或是鼓舞人心的影片。看完影片之後,學生從級距中選一個號碼來表示他們感受到同理心的程度。

 

對比這兩組,研究人員發現感受到同理心的同時迷走神經張力也會增加。但柏克萊團隊也從最初的三個研究中得到令人不安的觀察—自陳的同理心級距跟迷走神經張力大小並無關連。

 

所以,迷走神經張力真的跟同理心感受的程度有關嗎?為了能夠獲得解答,研究團隊試著更深入的實驗,他們讓學生適時地記錄感受同理心的程度(而不是像前三個實驗等看完影片後才來記錄級距)。換成這樣以本能及直覺評分的方式則確實顯示感受到同理心的程度與迷走神經張力的增加是有關的。

 

總而言之,迷走神經與同理心的感受是密切相關的,而這加倍證實了波格斯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更確切地來說,這些研究顯示了迷走神經確實會影響你是否能夠控制看到他人受苦時而被激發的感受,也會影響對於這樣的情況你是否會感到擔憂並願意主動地提供協助。

 

而在教養上我們也看到了實際的影響。溫暖、敏銳、持續引導與檢視孩子的父母,就像是迷走神經的副領航員,培養孩童發展同理心與同情心,並在感受到這樣的心情時向對方提供協助。

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