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一萬三千五百三十三公里的美國進修行-跟課分享

2018年九月,吳老師帶領啟端資深職能治療師暨學術主任李盈臻治療師、以及邵瀞玉治療師前往美國,進行半個月的在職訓練,包括了在德州休士頓 Solaris Pediatric Therapy 的實作跟課,還有到佛州 Masgutova 的訓練中心學習神經反射整合療法的技術課程。李主任和邵老師將陸續跟大家分享這次收穫滿滿的行程。李主任先跟我們分享讓她最震撼的現場跟課經驗。

 

抵達美國

從台灣出發,經過漫長的14小時飛行,我們一行三人終於抵達了美國德州的休士頓。迎接吳老師、我與邵老師的是凌晨1:00多靜謐的夜。抵達旅館趕緊躺下養足精神,期待隔天早上9:00開始的診所見習。

 

這次見習的診所是Solaris Pediatric Therapy,個案的類型五花八門,年紀也有極大的差異,從剛出生要滿四個月的寶寶,到即將滿21歲的大孩子都有。診所裡非常看重「整合聽音系統治療方案」、「量子反射整合治療方案」、「神經反射整合療法」、「地板時間」、「觸覺能量按摩」,每位有需求的孩子,都會花費30-40分鐘,進行「整合聽音系統治療方案」、「量子反射整合治療方案」、「神經反射整合療法」。然而這當中衝擊我最大的是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

「量子反射整合治療方案」、「神經反射整合療法」在進行時,需要孩子躺在「table」上進行,有時會因著需求,要求孩子或坐或臥、或趴或躺,需要因著手法而改變姿勢。

在台灣,我們常見到的是要求孩子乖乖配合,正襟危坐的讓治療師進行療程,要是跑走、頑皮、分心把玩物品,免不了遭受到一頓責難。而現下我眼前的這位男孩,躺在床上不斷的拉扯治療師身上的墜飾、翻來覆去不配合、責怪治療師造成他的不舒服,但媽媽像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待在一旁,而治療師只是一臉淡定的安撫與告知孩子這麼做的目的為何。我的疑問不斷冒了上來,「這樣手法一直中斷,會有效果嗎?這位媽媽不為所動是正常的嗎?」

課後,與治療師想法交流後,治療師解釋他們治療的重點,治療手法當然是重要也是看重的,但在與孩子互動時,我們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治療師與家長、孩子三者關係的互動。

 

治療師娓娓道來這孩子的狀況,「這孩子很緊張焦慮,他常與姐姐爭寵,故意與姐姐爭吵,以得到爺爺與媽媽的注意。也不喜歡,可以說是討厭接受任何新奇、不同的想法,所以他拒絕一切與自身想法不同的選項。」

「身為治療師,我們不只看孩子表面呈現出來的行為問題,而是更深入的去瞭解他、去理解他背後的原因。」「勉強他、責難他,只會在當下有效,這不是我們要的,且這也不是走的長久之道。」「當下不勉強孩子,是為了建立起良好的連結,為了之後更緊密的治療性關係。」「媽媽之所以無動於衷是因為媽媽信任治療師,也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所以不反應、不出聲反而是一個最好的反應。」

 

朋友

在我跟課的最後一次課程中,男孩主動表達說要寫數字,寫下了2+3=7,治療師見狀不是立即指正2+3應該要等於5,而是畫下了一位男孩與一位女孩在陽光下牽著手,圖畫下方寫著ALEX+CALEB=FRIENDS(亞力士+加勒=朋友),並輕輕將圖畫推向孩子。

窗外的斜陽照射進來,我看著那有雙湛藍雙眼、髮絲如金黃稻穗的男孩,在夕陽下,露出一抹羞怯但又開心的笑臉,輕輕的點了頭。

 

我想是的,

「當下不勉強孩子,是為了建立起良好的連結,為了之後更緊密的治療性關係。」

我動容於這一刻治療師與孩子間的關係建立。

這位男孩,可能還是會在每次課程中要做徒手的療法時動來動去,但我想,有好的關係,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

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