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端與孩子的故事——小寶

「小寶在家裡很活潑好動,也會嘰哩呱啦的一直講話,可是只要離開家裡,他就會都不太說話。在幼兒園雖然很配合老師的指令,但要他回應時,要嘛不說話,不然就是很小聲或是只用氣音說話,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小寶媽媽原先覺得孩子可能只是害羞了點,長大後應該就會好些,但上了幼兒園後的這幾個月,才發現這樣的狀況越來越明顯。

「治療師,我該怎麼樣才可以讓他開口說話?」這是媽媽帶著小寶來啟端的目標。

 

第一次和小寶見面的時候,他害羞地緊抓著媽媽的衣角,一直躲在媽媽的身後,稍有感到一些放鬆時,才漸漸探出頭來,水汪汪的一雙大眼,帶著一絲恐懼看向眼前陌生的環境與我。

根據過往的經驗,我知道,遇到越是緊張的孩子,互動時,越應該要放慢速度。因為治療的第一步,建立關係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面對焦慮度高的孩子。一個好的印象,是築起信任很重要的因素,當孩子發現並相信眼前的這個大人無害,而且還可以跟他探索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時,也就能卸下心防的一起遊戲。所以我向家長示意,不急,我們慢慢來,先讓孩子看看這裡有什麼好玩的,他又想玩什麼吧!

 

因為事前和小寶媽媽通過電話,了解孩子喜歡扮家家酒和娃娃,我拿出了一些切切樂的玩具吸引小寶目光,並自己先示範著怎麼玩,同時發出一些好玩有趣的聲音,小寶走出媽媽的身後,靠過一看,我做了邀請,小寶也點點頭表示想一起玩,當天的課程中,我們就是開心的玩不同的遊戲,我做了幾次的邀請和提問,但不要求小寶一定要口語回答,只要眼神、點頭或是其他的肢體語言做出讓我可以明白的回應就可以,就這樣的過了第一堂課。下課時,小寶在媽媽身旁小小聲地跟我說了「掰掰」,我知道,我們的關係已經開始有了連結。

 

往後的每一堂課,小寶都可以比前一次更自在的在治療室遊戲,說的話也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大聲,一個月後我們也從獨立的治療室,到開放的空間上課,小寶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其他孩子在玩什麼、有什麼好玩的,並開始主動的和我說他想玩什麼。並在兩個多月的時候,進入了團體課,初期在團體課的時候,小寶的話變少了,出現了一些緊張焦慮的反應,媽媽也擔心這樣會不會不好,這樣算不算退步了。

 

觀察到媽媽與孩子的不安,首要處理的,其實會是家長,因為主要照顧者和孩子之間的情緒是會連動的,當家長這邊穩定下來了,散發出來給孩子的自然會是一股安定的力量,當孩子發現自己不穩定的時候,仍可以從家長這裡得到安慰與依靠。

 

這一段時間,課程中也花了比較多的心力在和家長衛教上,因為這一個環節不單單只是向家長交代今天做了哪些活動,孩子乖不乖、有沒有配合,而是帶著家長看到孩子在不同引導方式下的變化。尤其,啟端的治療模式,是希望家長一同進到治療空間,為的就是,讓家長看著治療師是怎麼和孩子互動,回到家後家長可以怎麼和孩子玩,延續治療師在治療室給孩子的東西。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和小寶媽媽討論了觸覺刷和關節擠壓執行的次數,媽媽直言,因為孩子要上課,自己要上班,所以一天只做了一次,但再次和媽媽說明了觸覺刷和關節擠壓對孩子的幫助與作用後,媽媽回去調整成一天執行三次,下一週再來時,媽媽表示「這一週,我真的發現他比較放鬆耶!」。我相信孩子的變化,可能不單單只是媽媽提升了觸覺刷和關節擠壓的執行次數,也包含家長認真地陪同孩子做了回家的運動和遊戲,但這些都驗證了,家長願意延續治療室的學習,孩子的進步是看的見的。

 

目前已經上了半年多的課,現在的小寶,在幼兒園可以和老師比較自在的應答,也會和同學一起玩玩具,逢年過節遇到不同長輩時,不會再只是躲在媽媽的身後,可以笑笑地打聲招呼。

孩子在學校或你預期他應該說話的地方不說話,不代表是病,不需過度的驚慌,但是一個應該正視的問題,治療師可以幫助你一起分析孩子的狀況,找出問題的核心,針對問題找處理的策略,幫助孩子可以更輕鬆自在,好好的學習,開心的玩樂。

 

了解啟端 了解課程 預約諮詢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有關當事人姓名及相關資訊皆經過更改,所用圖片亦非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