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覺統合的基本常識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SI)最早是由美國加州大學Ayres博士於1972年提出的概念。Ayres博士將感覺分成七種,分別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所謂前庭覺是指身體移動時,內耳的三個半規管及耳石器官會偵測身體位置是否保持平衡的感覺;本體覺則是了解自己身體位置的感覺。
大腦各個階層的神經系統,會將來自身體內在、外在的感覺刺激進行分析處理,並對被大腦註冊的感覺刺激訊息加以解釋和理解,據此使身體作出合適的反應,這樣的過程即是「感覺統合」;換言之,感覺統合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以及因應環境需求作出合適反應的過程。
感覺統合有點像一道菜好不好吃,關係的不只色香味,還有食材的新鮮度、上桌的溫度等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其中如果鹽放多了一點點,也許並不會影響風味,但如果多放了三倍,整道菜就可能又鹹又苦;如果忘記放鹽,也會變得無味而難以下嚥。我們的感官訊息也是一樣,只要有一種刺激訊號過度放大或是不足,就對整個統合出來的訊息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不只一種訊號出問題,這道菜的味道就變得更加古怪。像是自閉兒常常對聲音和光線的刺激過度敏感,以至於他們的腦所認知的世界是喧鬧炫目、難以忍受的。
感覺統合的能力發展對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重要。例如:當我們遭遇緊急狀況時,感覺系統會幫助我們採取適當的應變策略,以保護身體,減少或是避開危險;前體覺及本體覺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避免迷路;觸覺幫助我們掌握生活中的所有物品的形狀、粗細、大小、冷熱。
玩耍是幼兒的生活重心
而嬰幼兒的感覺統合是否健全發展,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感覺刺激輸、豐富的動作經驗及充足的活動機會,父母、老師也必須抱持支持與鼓勵的態度,讓孩子開心、盡情地運用肢體來探索各類有趣、有意義的感覺刺激。「玩」應該就是幼兒的生活重心,他們會在玩耍的過程中學習,逐漸讓大腦有能力整合外在環境提供的感覺資訊,建構成熟的個人行為模式與生活特質。
神經科學專家透過動物實驗證實,動物和環境互動的結果能夠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發展。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n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者將兩組老鼠放在不同環境中,比較環境差異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一組老鼠住在有梯子、跑步器等各式玩具的環境中且常被人放在手中撫觸;另一組老鼠則在空無玩具的環境中生活且沒人撫觸。研究結果顯示,住在設備豐富的老鼠的大腦皮質較重,神經聯繫和神經傳導化學物質也較多;而住在無玩具的老鼠,其大腦皮質相對較輕,缺少神經聯繫和神經傳導化學物質。
這代表什麼意義?透過神經學家所做的實驗指出,若是環境中提供較多樣的感覺刺激,將能活化個體的大腦細胞聯結,促進個體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反應能力。
環境對嬰幼兒發展是否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觀察羅馬尼亞孤兒院中的兒童時發現,他們住在貧乏的環境中,缺少活動和被擁抱的機會,許多兒童產生嚴重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而且也影響他們後人際關係的發展。
感覺統合發展是幼兒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每位幼兒必經的發展歷程之一。感覺統合發展會影響大腦成熟度及外在行為與活動上,我們可藉由幼兒行為與活動表現來觀察幼兒在感覺統合發展上是否合宜。
感覺統合發展會影響幼兒三方面的成長
(一)幼兒的日常行為表現
幼兒對各類感覺刺激的接受、處理、組合、運用的結果,將影響孩子在姿勢動作能力、認知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與情緒調節能力、注意力與衝動行為的控制。因此當幼兒出現不合宜的行為時,例如:坐不住、容易哭鬧、過度偏食或挑食,可能是幼兒在感覺統合能力發展不良所導致的結果。
(二)幼兒身心健康
如果大腦中的感覺統合能力有障礙,例如:對動作過於敏感(不愛動、懶洋洋)、對聲因過度反應(聽覺障礙、語言溝通有困難)、對衣服材質挑剃(偏愛很柔軟的衣服、情緒變化大),或是睡覺前很難入睡(在床上翻滾很久或要摸著媽媽才能入睡),那麼幼兒會因為這些徵狀而影響其成長和發育,將導致幼兒容易有健康狀況不佳、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及學習成就低落的問題。
(三)幼兒情緒
幼兒透過遊戲或運動,例如:騎腳踏車、玩飛盤、溜滑梯、吊單槓等活動感受到極大的樂趣,這是因為感覺刺激會啟動邊緣系統(情緒腦)釋放血清素、多巴胺等愉快、正向的情緒,引發孩子的興趣,孩子能從活動中獲得快樂情緒的體驗。
感覺統合障礙不像自閉症、注意力缺損過動症那樣明顯易被察覺,感統失調的孩子外觀可能也跟一般孩子一樣,導致這些孩子經常被忽略,但感覺統合對孩子日後的發展、人際關係甚至是學習都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