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 孩子是【ADHD】還是【感覺處理困難】?
美國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研究顯示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孩子的情緒調節與其感覺處理能力有正相關
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 ,這些都是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症狀,但你知道嗎?這些症狀也會出現在患有感覺處理困難(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SPD),也稱為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的孩子身上。我們在臨床上常發現,孩子其實並非患有 ADHD 而是有感覺處理困難,透過職能治療適當介入後症狀便能得到改善;即便是確診 ADHD 的孩子,將其基礎的感覺處理狀況調整好後,亦能有效減緩 ADHD 行為。
根據 Simonoff (2008) 的研究,自閉症與 ADHD 有高達 30% 的共病率(兩種疾病的症狀共同發生的機率),另一篇研究亦指出,患有 ADHD 的兒童約有 20-25% 也有自閉症的症狀,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當中約有 30-80% 也有 ADHD 的症狀(Rommelse, 2011)。
2024年底發表於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中一項研究發現,與感覺處理能力正常的兒童相比,有感覺處理問題的兒童伴隨有較多的情緒調節困難,該研究以 117位 8 到 12 歲患有神經發展疾患(包括自閉症、ADHD、妥瑞氏症)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 30% 的兒童感覺處理正常,而在另外 70% 感覺處理困難的兒童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以下 4 種不同的感覺處理特徵:
- 感覺反應過低(20%):孩子經常對口頭指令或周圍的事物沒有反應。
- 感絕反應過高(19%):孩子對穿著某些衣服或大的聲音感到困擾。
- 感覺尋求(19%):孩子對快速的動作有持續的渴望;經常無法停止觸摸物品或人。
- 混合性的問題(11%):上述的組合,取決於環境或刺激。
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凸顯了「在有神經發展疾患的群體中感覺經驗的多樣性與異質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針對這 117 位兒童不同的感覺處理特徵和其情緒調節能力進行研究,發現:
- 62% 有 ADHD 的症狀表現
- 39% 有情緒調節困難的狀況
- 19% 有焦慮的表現
他們還研究了不同感覺處理特徵相關的情緒、行為模式:
- 感覺反應過高的兒童,比較容易焦慮。
- 感覺尋求和感覺反應過低的兒童,比較容易有 ADHD 的行為。
- 除感覺處理正常的兒童外,所有兒童顯示都有情緒失調的狀況。
研究結果進一步揭示了感覺處理與自我調節的關聯,研究人員期望這能幫助臨床工作者針對重疊症狀進行精準的介入,從而更有效地支援神經發展疾患兒童的需求。
很多人不知道或忽略了感覺系統對於孩子的發展、能力、健康的重要性。感覺處理異常會削弱高階能力,像是行為表現、學習能力等等,這些異常就是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常常面臨感覺處理相關的挑戰,且演變成行為問題並影響日常生活。
【跟著啟端一起科普一下】
什麼是感覺調節
感覺調節是指個體對接收到的感覺刺激能夠適當地調節並且做出適當的反應,使我們得以過濾不相關的刺激,並專注於重要的刺激。感覺調節有困難的人,可能會對感覺刺激反應過低(感覺遲鈍)或反應過高(感覺防禦)。對感覺刺激反應過低,可能會出現尋找刺激、衝動,或沒精神、反應慢、被動退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等行為表現。對感覺刺激反應過高,則可能會出現敏感、易怒、緊張、缺乏安全感、逃避、難以集中注意力、睡眠品質差等行為表現。
什麼是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是指個體管理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並以目標導向的方式行事的能力,它涉及一個人是否能夠抑制衝動、使用策略調整激動的情緒並冷靜下來、專注於手邊任務,以及與他人好好相處。
因此,良好的感覺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是學習、溝通、語言表達和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改善基礎的感覺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有助個人維持情緒穩定、提升專注力、肢體靈活度、增進睡眠品質,並促進良好的學習和人際互動品質(如下圖所示)。
啟端的課程以感覺統合參考架構為基礎,搭配多套引自國外並經實證研究支持的治療方案,透過身體接收到的感覺刺激,安定神經系統,來改善基礎的感覺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進而提升睡眠品質、情緒管理能力、抗壓力和專注力,以及更高階的學習能力和人際互動能力。
#專注力 #過動 #衝動 #感覺處理 #感統失調 #感覺統合